莫为乱世民

in cn •  2 years ago 

如果有人说:“宁为盛世狗,莫为乱世民!”你或许会不以为然:这未免太没志气了吧。只要坚守理性良知,哪个时代不能安身立命!那你就太不了解乱世,更不能体谅乱世人了。真该送你到乱世去看看。乱世人的故事真会那样惨酷吗?你就不妨听听吧。

3e04c4d49d806af8a5a2379a3f79943c.jpg

饿乡纪闻

你一个幸运儿,一辈子都未曾听到过枪炮声,未曾看见过一缕战争硝烟,未曾少过一顿饭,每天坐在窗明几净的华屋中,让思绪纵意云游天下,所看到的当然尽是良辰美景,绝不会有乱世的一点踪影。即使你大发慈悲,同情起乱世中的受难者,搜罗普天之下的苦难词汇,来谱写乱世人的悲歌,心中仍然不会有乱世的真实景象。你是另一个世界中的人,不可能想象乱世人有何悲惨!

乱世多半源于战祸。一旦和平来临,战争进入历史,那么对于战争所造成的乱世,就只能到史书中去寻觅了。无论有意还是无意,史书都不太可能真实地表现乱世。斯大林就说过:死一百万人不过是一个数字!斯大林主导编成的史书,还能有乱世的真实场景吗?

不巧,我现在要讲述的故事,恰恰与斯大林有关。斯大林统治苏联30年,苏联人所经历的主要就是乱世,前一段与内战有关,后一段涉及苏德战争。按地域而言,苏联是世界上的头号大国,但那时也不过一亿多人口。战乱至少夺去了三四千万人的生命,不知斯大林是否说过,那也只是一个数字?

对于苏联的内战,中国人似乎并不陌生。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》一书,背景就是内战。但你从其中看不到苦难,看到的只是辉煌的英雄业绩。确实,在苏联官方所出的书中,你不可能看到几百万饿殍在原野上倒毙,不可能看到苏军轰炸机摧毁造反农民的茅舍,不可能看到去西伯利亚的流放者的没有尽头的长队,不可能看到集体处决之后的血流成河……。

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乱世苦难,难道就这样无声无息地沉没于历史了吗?也不完全是。还是有无数流亡者的回忆、外国访问者的游记、本国人士的零星记述,或许是只言片语,录下了那个乱世的部分真实镜头。这些固然不是全貌,但保存了对那个乱世的真实感觉。

我读过瞿秋白的《饿乡纪程》。对于苏俄这个新生国家,瞿秋白倾注了满腔热情与善意,但并没有刻意回避那时的乱世苦难。当然,他到不了战争前线,看不到硝烟;他看到的只是饥饿,无处不在的饥饿、无人可免的饥饿!他作为莫斯科的客人,住在外交部的宾馆里,在招待食堂里享受着优待。在一个职员的恳求下,将一个白面包送给该职员,对方说其家人已经多时没吃过这种东西了!瞿秋白接触了记者、作家、学者、贵族——那个尚未完全消失的旧世界的各色人士,他们汇聚到了一个队伍中:寻找食物活下去!其中很多人肯定活不了多久,他们在官方的历史中,将不会留下任何痕迹。

苏德战争肯定是更大的苦难,生命的丧失,不再是以个人为单位,也不是以万人为单位,而是以百万为单位!生命的存在似乎已经不再有意义。对于兵员的损失,苏军将帅们不再有刻骨的感受。战争使所有人都变得冷酷,每个人都只是去执行那些钢铁般的指令。朱可夫无疑是苏俄的首席战争英雄,他在与德国人的最后一战中,有两种选择:在柏林外围等待盟军到达,然后一起攻城;或者独享攻下柏林的功勋,而这意味着至少多付出十万士兵的生命!朱可夫没有片刻犹豫就选择了后者;那时,他头脑中多半不再有“士兵生命”这个概念。至于他头脑中是否闪过一颗光彩夺目的大勋章,我不能臆断。我所知道的只是,朱可夫因战功太大而被斯大林忌惮,战争刚刚结束就被削去军权,后来成为赫鲁晓夫的坚定支持者。

彼得堡——当时叫列宁格勒——是战争苦难的集中地,它被德军围困900余天,因战争、饥饿、疾病、劳累等等,整整损失了4/5的人口,仅饿死者就达64万!那时普京尚未出生,对于战争的苦难并无直接感受。但其父母正被困于围城中,肯定会有刻骨的苦难记忆;这种记忆将流传几代人!那是一段与饥饿、鲜血、死亡为伴的岁月,每天的主要工作就是掩埋尸体!没有人能肯定自己将幸存下来。那时人们唯一的幸运就是:所有人都平等了,在死亡威胁面前的恐怖平等!对于苏联人,平等曾经是一种奢侈品;这个号称消灭了不平等的“工农国家”,恰恰是一个特权最盛行的国家。

漫漫逃亡路

如果与中国的乱世苦难相比,苏联的苦难也许就不算什么了。自鸦片战争至内战年代,在中国人心中,“太平盛世”早已是非常遥远的记忆。鸦片战争之后的百余年间,大大小小的战争哪里断过?以致那时出现了一种专门吃战争饭的人,他们去当兵并非服役,而是“吃粮”,“吃粮”竟然成了士兵的同义词!我记得内战结束之后好久还有人习惯性地沿用这个词。

我们从学校教科书中所获得的太平天国的唯一印象就是:一次伟大革命运动!却从未听说:太平天国所掀起的战乱,吞噬了整整一亿人口!似乎没有人思考:要付出一亿生命代价的运动是否有价值?况且,太平天国有过一丁点正面成就吗?现代中国教育当然成就多多,但在我看来,最大的成就是,让所有人的神经都变得无比坚强了:

对于凡涉及生与死的事情,能够毫不动心!

进入20世纪之后,战乱有增无已。日本强加给中国的战争,让中国人承受的苦难,完全没办法计算不说,战争的善后也没有一个令人满意的结果。内战所造成的苦难并不少些,却有完全不同的解读,成了谱写英雄史诗的绝佳素材!

其实,一些统帅了那场战争的大人物,对战争的看法,比教科书上的高调要冷静、理性、仁厚得多。据其后人回忆,刘伯承与邓小平在晚年不看内战题材的影视剧,他们不愿意回顾那段鲜血淋漓的战争生活。刘伯承直言:战争中死去的人都是平民子弟,无法向他们的父母交代。刘邓二人或许心肠太软了点;更大的人物则有完全不同的气度:“仗打起来可能死掉4亿人,能够解放全世界也是值得的!”幸而我们没有看到大人物所预言的“解放全世界”,那将是一个什么美妙世界,就不问可知了。

战争是这样的东西:从不同的角度看去,印象会截然不同。在写《大决战》剧本的作者看来,战争意味着巨大歼敌数字的辉煌、江山易手的快意、城头变幻大王旗的欢呼。但在逃难的人看来,战争就意味着生离死别、离乡背井、前途茫茫。谁记录了逃难呢?

我眼前就是一本这样的记录:《大江大海1949》,它的作者是那个足迹踏遍海峡两岸、东方与西方的龙应台。龙应台是一个国民党下级军官的后代,随父母逃难到台湾,尝尽人间艰辛,靠在异国他乡的打拼,拿到美国的文学博士,并在岛内混出了点头脸,在大陆也收获了名声,就是在北大的讲坛前也曾留下足迹。

龙应台没有控诉任何人,甚至都没有控诉战争。她只是如实地记录了,在战争引发的逃难浪潮中,一家人的颠沛流离。一家人当然微不足道;有类似经历的所有人加起来,也许有数百万,但仍然是一个小数字;然而这些人所牵动的,却完全可以说是半个中国!龙应台逃亡途中的每一地,都可能是她生命的终点:当一家人奋力挤上车时,她可能摔下而亡,但她安全无恙;在中途她可能遭受抢劫而命丧歹徒之手,但她幸运地一路顺风;她可能在渡海时遭遇海难,葬身鱼腹,但她福星高照,平安到岸。那时,逃亡者死伤无数,途中遇险并不是小概率事件。而她终于能在彼岸安家,已经算命大了!她当然庆幸自己,也庆幸那同样安全到达彼岸的千千万万人,庆幸他们的劫后余生。但她没法庆贺“劫后重逢”,在逃亡之际离别的那些亲人——她的祖辈留在浙江与湖南——多半是永别了!她将在梦中与他们重逢吗?

龙应台后来成了作家、大学文学系教授,她腹中装有无数生离死别的故事,她会将自己的身世放在什么位置呢?再后来,她从政,当过政府高官,不可能不思考有关战争、两岸与国运,她会如何看待当年自己的经历呢?她会遗憾于早年身逢乱世、险渡劫波吗?她会庆幸自己后来大半生的太平无事吗?她会寄望于天下人永离乱世吗?

围城亡灵

对于龙应台来说,内战只是一个仅仅擦了点边的事;而对更多的人来说,内战却是实实在在的经历,是曾经的伤与痛!其中的喜怒哀乐,是流行的战争文学与战争影视中寻觅不到的。恰如斯大林所言,无论是多少百万人的死亡、伤残、家破人亡,都只是一个数字!或许更不幸的是,许多人和事,甚至连一个稍准确的数字都没有留下。

震惊中外的“长春围城事件”就是如此。

1948年秋冬,内战进入决定性阶段。郑洞国的几十万国军,奉命退守长春城内,固守待援。城外立即合围,胜似铁桶;国民党军成了地地道道的瓮中之鳖。不幸的是,与“鳖们”在一起的还有几十万长春市民,他们已经没有出城的机会;当时这些人未必就意识到,不能出城也就是没有生的机会!

那是一个史上不可多见的围城战例。那样多中外学者、媒体人、政情观察家、军事评论家、战史专家,都在关注着这一军事史上最辉煌的围城战,兴致勃勃地等待着战争结局的到来,仔细地斟酌着自己预先写好的战争评论。但就是少有人关注城内那几十万平民的命运!似乎,这仅仅是平民们自己的事,他们怎么就恰恰在战争的关键时刻待在那种地方呢?

如果你当时也在城内,就不会这样想了。在围城开始之前,长春周围几乎全是战场,城内至少还有暂时的安全,你不逃到城内还选择什么?围城之后,城内已经不再安全;但一开始并不是每个人就清楚那是死路。就是明白那里是死路,也无处可逃了:包围圈密不透风,不容许任何城内人——无论军人还是平民——出城!东北统帅林彪的军令——后来不少人都看到了——就是这样写的。人们相信,这个命令来自延安,即使林彪另有看法,他也绝不敢改变一个字!这样,长春城内那几十万老百姓的命运就决定下来了。

长春城内的八十余万军民,很快耗尽了城中的粮食,剩下来的事情,就是一个完完全全的原始求生的故事,人们在饿毙前的种种挣扎,常人无法想象的种种求生行为,都超出了人们的心理承受极限。任何强大的军令,都不可能改变人们与生俱来的求生本能。饥饿的人群不顾一切地冲出城去,但他们所面对的,是林彪大军那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!结果自然不难想象:围城前线倒毙下来的饿殍,堆积成愈来愈高的尸山!这种旷古未闻的景象,却出现在20世纪这一文明时代。

如果你是围城者队伍中的一员,面对此情此景,会作何感想?面对那些奄奄一息的濒死饥民,那些与你的父兄一般的普通老百姓,他们与你无冤无仇,你能眼睁睁地望着他们在你眼前死去而毫不动心?我深信,对大多数人来说,这实在是人心之所难。我深信,不可能没有一个人动过“放人一条生路”的念头。

但终究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情,军令如山啊!围城军人们如果曾有过片刻的内心挣扎,也在军令的重压之下悄悄平息了。但就在那一挣扎的瞬间,人性的光辉就价值无量了。

最终的结局仍然是那样令人绝望:竟然没有留下一个数字!人们只是知道:在长达150天的长春围城期间,有几十万老百姓活活饿死!但究竟是多少,却无人知晓;或许,知晓的人或者机构,永远也不可能告诉你。流传的数字从10万到60万不等。如果你的家人或亲人就在其中,那个总数字于你没有任何意义。

乱世啊,真的就如此要人之命吗?大人物有一句极豪迈的话:

天下大乱,达到天下大治。

在大人物看来,乱世与治世的交替,不过是俯仰间的事。正是这种冲天豪气,铸就了人间奇迹,也铸就了骇世悲剧!就在那一俯仰之间,有多少条生命消逝!世间小民,既改变不了大人物的意志,也改变不了军国大事。余下,小民们就只有一条路:祈求上天大慈大悲,让其世世代代不再为乱世民!

Authors get paid when people like you upvote their post.
If you enjoyed what you read here, create your account today and start earning FREE BLURT!